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我国总体的发展目标之一,其最终的目的便是为了构建现代化的美丽中国。因此,美丽中国的建设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为,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。近年来,随着我国对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视,不断地推动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快速发展,我国的生态文明逐渐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。但是,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我国的发展战略,发展可以说是永无止境,虽然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,但是面临的形势较复杂,需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。共建美丽中国,构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之道,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。绿色作为大自然的底色,更是共建美丽中国的基础,是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一部分,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途径。
在共建美丽中国,构筑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之道中,需要加强宣传推广。生态文明的建设需要每个人的参与,因此,坚持正确的舆论引导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通过宣传,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作为社会主流意识,以此来提高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理念的影响力与覆盖面。
作为教育领域的主阵地,学校应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教育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。因此,学校要加强学生生态文化课程的建设。学校的课程可以说是向受教育者传达思想理念的重要举措,优秀的生态文化教育能够向学生传达生态文化理念,从而培养学生的生态文化意识。第一,学校要积极的构建生态文化教育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,理论与实践并重,保证课程构建的趣味性、普及性与丰富性。
将生态文化教育课程作为通识课程纳入到考核评价的范围。教育部门要积极地引导学校将生态文化教育作为必修课,并将学生的考试成绩归入到学生的总成绩之中,保证生态文化教育的普及性,提高学生对生态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,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生态文化素养。学校要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教学环境,保证生态文化教育的高效开展。教师通过微视频、微演讲、微课程等形式,积极引导学生分享相关的生态文化知识,提高学生对生态文化教育的兴趣,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。同时,对于生态文化教育相关实践课程的设置,我们要注重突出贴近生活、形式多样的特点,从而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生态理念,激发学生的生态保护责任感,不断提高学生的生态文化素养。
构建完善的生态文化教育体系。学生的成长需要遵循规律,只有为学生提供因材施教的教学内容,才能保证学生始终贯彻生态文化理念,实现生态文化教育的教学目标。因此,课程内容的设置要根据学生所处的年龄、阶段进行,保证生态文化教育在各个阶段的有效性和针对性、系统性与连续性。小学阶段,主要是通过生态文化教育培养学生对环境的感知能力。课程内容的设置也是以引导学生感知周围自然环境为主,形成简单的环境知识与环境行为。初中阶段,则主要是加强生态文化教育的现实体验,课程内容主要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念为主,加强对身边环境问题的关注,自发的保护周围的生态环境。高中阶段,主要是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环境理解与认知能力。课程内容的设置也主要以自然环境变化、自然资源与人类的密切关系为主,通过积极应用所学的生态环境知识,对身边的环境问题进行思考。大学阶段,则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生态环境治理能力。课程内容的设置主要以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、恢复和重建受损的生态系统,实现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协调,保护物种多样性等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为主,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相关的环境保护政策,正确认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与作用,并逐步提高学生对环境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。只有构建完善的生态文化教育体系,保证生态教育内容的系统性、完整性,才能让生态价值观念深入学生的内心,并在日常生活工作与学习中贯彻执行。
社会组织主要来源于社会公众,是反映社会各界不同声音的主要途径,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之道过程中,要积极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,构建协同发展机制,积极发挥社会组织、政府、企业与社会公众的力量,推动生态环境治理,有效解决生态危机。社会组织要积极发挥其优势。社会组织主要由社会团体、民办非企业单位、基金会三类组成,不同的主体担负着不同的职责,在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,要统一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,充分发挥三者的优势与作用,取得理想的生态文明建设成绩。社会组织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。与社会大众相比,社会组织拥有着较多的社会资源,影响力较大,能够更好地吸纳社会大众的广泛参与。另外,社会组织内部的工作人员相对来说具备着较高的专业素养,知识相对丰富,可以更好的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,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,极大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效果。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协调优势。社会组织可以有效地协调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生态平衡与经济平衡,推动经济发展与生态发展相统一。同时,社会组织还能够更好地对政府与社会大众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,既能够向上表达社会大众对环境治理的需求与建议,又能够向民众传达政府的各项政府措施,起到沟通媒介的作用,积极的吸引社会大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。
近年来,全球生态危机不断加剧,以绿色产业为核心的发展理念逐渐成为当今产业发展的主流趋势。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过程中,我国提出了绿色发展的理念,这是包括人民性、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可持续发展的理论,旨在利用相对温和、友好的方式,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,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,是对人的全面发展、经济发展以及资源协调之间关系的科学认知。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,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核心,根据实际需要积极地进行有意义的消费,也就是绿色消费,从而深入贯彻实施绿色可持续发展。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下的绿色发展理念,对我国的社会经济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。构建绿色产业,发展低碳经济,需要引导全社会树立绿色的生态文明观。一是要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新形式,重视环保节能新兴产业的发展。二是要加强技术创新,为绿色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。三是要制定科学完善的绿色发展政策文件,为绿色发展提供政策上的保障。四是要普及绿色发展理念在全社会的推广宣传。五是要加强国际之间的绿色经济的合作,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。
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,近年来,经济的快速发展,导致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度不断加大,为生态环境的健康、持久发展产生了强烈的影响。在新时代,共建美丽中国,构筑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之道进程中,需要我们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宣传,构建生态文化教育体系,积极发挥社会组织的优势与作用,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的同时,加强社会媒体与大众的舆论监督职能,形成诸方合力,更好地推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。